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网络普及与电商下沉
回乡就业并非“降级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6.08亿,占总体的68.7%互联网用户。 3月份新增3069万人。城乡互联网普及率逐步提高,城乡数字化差距也逐步缩小。曾经被年轻人遗弃、逃离的“小地方”正在重新焕发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几十年,只有大城市才能为年轻人提供体面的工作。在县城、乡村,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磨砺大脑,争夺为数不多的公务员和国企职位。这也是很多年轻人“逃离”家乡的原因之一。但现在,县乡就业环境正在逐步整治。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与某平台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新增数字职业80%以上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数字从业者比例在县域和农村超过一二线城市,包括云客服、外卖小哥、数字微客户端、AI标注员等;农村劳动力占数字平台就业人数的60%以上,小城镇年轻人成为数字平台用人主体。数字平台服务全面延伸,电子商务体系不断完善,也让县乡数字生活更加丰富便捷。回乡就业,真不是“降级的生活”。
各大电商平台已布局三四线城市甚至县乡。拼多多、淘宝、天猫、唯品会等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数量已超过一二线城市。这种结构性变化为返乡青年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小城镇的年轻人找到了“商机”和“捷径”,越来越多地成为数字化实践者,逐渐成为消费者。新势力。
归属感有助于脱贫
只因为“我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微博上有一项题为“如果回家能赚钱,你愿意回老家打工吗?”的民意调查。 “赞成”票数是“反对”票数的五倍。由此看来,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应该是小城镇年轻人回乡就业最深、最持久、最原始的动力。年轻人回家乡,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去建设家乡,而不是像浮萍一样在外漂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年轻人表示:“我仍然认为,我们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脱贫,而不是让家乡脱贫。”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和地方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为返乡小城镇“扎根小城镇”的年轻人提供了向上成长的肥沃政策土壤。从进城谋生的打工者,到漂泊归乡的建设者;从思考社会、人生价值的青年学子,到扎根家乡、默默工作的守望者……如今,小镇年轻人的形象越来越重要。满的。
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回乡创业的博士生胡春清,通过电商推广销售演出服装,为家乡脱贫攻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4年我回老家探亲时,看到县城、镇里有很多年轻人开始做电商。亲戚的话提醒了胡春清:“你有学历、有能力,学习不忙的时候就试试吧!”就这样,胡春清夫妇踏上了开淘宝店的道路。 2017年,胡春清成立了曹县晨飞服饰有限公司,租用了村里的扶贫厂房,开设了自己的加工厂,当起了老板。年销售额已突破900万元,也带动了周边20家企业。村民及3户贫困户实现就业。
在山东省曹县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胡春清(左)与工作人员讨论样本设计。
在陕西省宜君县,四平村唯一的985硕士生陈明涛名声大噪。养蜂人的父亲好不容易靠养蜂赚到了钱供他读大学和研究生,但他却跑回山里继续当养蜂人。毫无疑问,他遭到了亲友的反对。但陈明涛坚信,学习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而不是为了摆脱家乡。就这样,陈明涛把家里的100多亩核桃园作为中国蜜蜂的保护和繁育基地。他还与阿里巴巴的公益设计师合作,为老乡的当地蜂蜜设计了新包装,让山上的蜂蜜遍布全国。
像胡春清、陈明涛这样回国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小镇”是年轻人结识外界的第一窗口,也是乡村情结的安放之地。小城镇的年轻人对小城镇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认同、情感认知和归属感。在这里出生、长大,再在这里奉献,是小镇年轻人回报家乡、实现自我的共同选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良鸟亦应“择树而栖”
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结构来看,一二线城市发展逐渐呈现饱和趋势。全国各地区人力资本特别是基本人力资本工资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与此同时,生存成本也在增加。 “逃离北上广”的趋势日益明显。
反观县城,政策红利让小城镇的年轻人几乎零门槛落户县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县城落户。在家就能过上好日子,离开家乡去大城市不再是唯一的选择。随着医疗、教育的稳步改善,生活服务的不断完善,小镇已经容不下年轻人的灵魂。
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郯城街道烟墩村,年轻工匠黄文华展示他的油滴灯。
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当被问到“你认为回乡就业是失败吗?”时,所有年轻人的回答都是“不是”。确实,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今天,年轻人不仅要“仰望天空”,更要记住“脚踏实地”。 “小地方”也可能有“大成就”,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地方。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路。
个人发展、小城镇发展、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小城镇青年返乡就业的重要坐标。在锐意进取的道路上,返乡就业的小城镇年轻人确实过着美好的生活。
(大众网·海报新闻、综合光明日报、央视网、中国青少年网、南风之窗等编辑 张明月)